壯麗70年 奮進新時代——灌西七十年滄桑巨變
發布時間:2019-09-23
閱讀量:
70年時空激蕩,70年翻天覆地。灌西人用奮斗的犁鏵,重新耕耘了被計劃經濟模式鑄踏的已經板結的土地,奮力書寫了新時代的“灌西篇章”。
灌西人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發展紅利,也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。新中國成立70年來,灌西人奮發有為,團結、拼搏、奮進,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,投身新實踐,以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推進灌西全面發展、全方位振興。
“以前灌西就是產鹽,生產主要靠人力,單產低成本大;你再看現在,我們原鹽生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,產量又高質量又好。”省勞模安樹林這樣評價到。
這是在過去資料片中時常見到的工人勞動場景,回顧70年前,老一輩的灌西人就憑這些簡陋、甚至是原始的工具,硬是用肩挑人扛,努力推動灌西前行的腳步。70年來,灌西的發展,秉承歷史的軌跡,走過慘淡經營的歲月,從摒棄“鹽、化、蝦”三大支柱模式,到構建“鹽、養、種”三色經濟格局,從退鹽轉養、土地復墾到日曬制鹽項目投產、新興產業蓬勃興起,改革發展,創新創效,使灌西英資煥發,充滿活力,重新塑造了一個新的自我。
灌西社區老黨員劉保花回憶:“老早穿衣服是新老大,后老二,縫縫補補給老三,現在是一個比一個穿得光亮;以前想吃頓豬肉都太難,現在是菜要新鮮的,肉要不肥的,花樣還要多多的,想吃什么就吃到什么,比過去高‘十八個帽頭子’。”
70年來,灌西人的穿著,人們不再是新三年,舊三年,縫縫補補又三年,而是穿上新衣,求花樣;有了花樣,求品質;有了品質,求品牌,一個比一個時尚。飲食上,買糧食要糧票,買肉需要肉票成為遠去的歷史,代之以講究營養,講究搭配,講究身體健康。
“以前住的是低矮潮濕的平房。一到陰雨天,我家屋里邊地上都是潮鹵鹵的。苦了一輩子,現在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!我們知足了!”退休職工張文龍這樣感慨。
“一去二三里,鹽圩四五家,樓臺無一座,四季不開花。”這首歌謠是灌西人過去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。從以前的茅草土屋到磚石瓦房,再到如今的高樓別墅,從圩下到場部,從新區到市區,房子越住越大,越住越高,越住越遠。
退休工長程佃民談到:“以前場區只有一條砂石路,其余都是坑坑洼洼的爛泥路,遇到干旱天,路上灰土寸把深;你看現在,電動車、小轎車沒地方擺,柏油路、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門口。”
70年前,灌西最好的路是去縣城市區主干道砂石路,圩下的泥土路是晴天一身灰,雨天滿身泥,特別是雨天成為了鹽場人難忘的記憶,自行車是最好的交通工具;如今昔日難得一見的小汽車已經普及到了普通百姓家中,道路縱橫交錯,四通八達,再遠的距離都不再是距離。
七十年舊貌換新顏,經受過改革開放的洗禮,如今的灌西像一艘滿載的艦船迎著新時代的春風,正與時俱進,在激水中流中揚帆遠航。(卜海、張明建)
欢迎光临:
射洪县|
固阳县|
罗甸县|
顺昌县|
伊金霍洛旗|
鄂托克前旗|
商水县|
察隅县|
镇康县|
吉隆县|
宝兴县|
舟山市|
公主岭市|
额敏县|
平和县|
文成县|
怀安县|
闸北区|
清流县|
米泉市|
昭苏县|
铁岭市|
禄丰县|
宁武县|
叙永县|
乌兰浩特市|
浑源县|
通辽市|
木兰县|
石棉县|
内乡县|
罗江县|
通河县|
叙永县|
株洲县|
惠东县|
海阳市|
松江区|
房产|
古交市|
永仁县|